[NextPage自序] 自序 編者按: 今年7月19日,原微軟副總裁李開復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為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引起了包括《紐約時報》、《參考消息》等全球上萬家媒體的追逐報道。如今,李開復博士親自撰寫的第一本中文圖書——《做最好的自己》已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在這本圖書中,李開復博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事業成功的經驗,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法則,希 自序 李開復 1998年8月,受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先生的委派,我來到北京,組建微軟中國研究院并出任院長。雖然當時無數的人對在中國創辦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的做法持懷疑態度,但我自己卻對這一目標充滿了信心。我相信,只要匯集了海內外杰出華人的智慧,我們就一定能把研究院辦成全球最出色的研究機構。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經過歸國的海外華人專家和國內極富潛力的青年才俊的共同努力,我們成為了亞洲最優秀、最有影響力的研究團隊之一。在2004年,美國MIT的《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把微軟亞洲研究院評為“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研究機構”。 2000年8月,一紙調令,微軟將我召回總部,任命我為全球副總裁,負責開創一個重要的產品部門。然而,雖然身在美國,但五年來我時刻關注著在中國所發生的一切,時刻牽掛著那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以及和我血脈相通的炎黃子孫。 在北京工作的那兩年,每一天都帶給我無比的振奮,每一刻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尤其是大學校園里的那些莘莘學子更是讓我難以忘懷。曾記得清華園里的激情演講,曾記得未名湖畔的尖峰對話。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地,我所走過的每一個校園、我所遇到的每一個年輕人,都讓我感慨萬千。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朝氣與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動。我希望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成功經驗,可以為年輕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幫助。就是這份責任感驅使著我,在家居美國的五年里我先后回國15次,做了50場演講,寫了4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并創辦了一個專門與大學生交流的公益網站“開復學生網(www.kaifulee.com)”。 2004年11月,人民出版社的李朱編輯,到“開復學生網”發帖子,問我:“李開復博士,可否為中國青年寫本書?” 于是,在10個月的時間里,幾經反復,終于完成了這部20萬字的書稿,也完成了我要為中國青年寫一本書的愿望。 * * * * * * 中國的青年非常優秀,但是中國的學生非常困惑,因為他們面對著高期望的父母、習慣于應試教育的學校和老師和浮躁的社會心態。如果能夠有過來人幫他們指路,讓他們能走得更踏實、更精確一些,他們將成為中華民族更上一層樓的最大動力。 中國的青年是中國近百年來第一次能夠接受先進完整的教育、能夠有條件專心讀書并且擁抱了信息時代的驕子,他們應該成為融會中西的精英。但是,他們雖然有幸出生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并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我出生于熱愛祖國的中國家庭,受教于崇尚自由的美國學校,是一個跨中西文化的代表者。我曾指導過勤奮的中國學生和積極的美國學生,看到了一個集合中外優勢的機會。作為一個充分體驗過中西方文化特點的炎黃子孫、融會了中西方文化特點的典型代表,我愿意、也自信有能力為那些渴望成功的中國青年提供幫助,幫他們遠離困惑,走向卓越。 * * * * * * 我希望中國青年可以從這本書中理解“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選擇我的成功”,希望他們能夠成為 一個運用“成功同心圓”法則均衡自己的價值觀、態度、行為的人; 一個“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 一個既有勇氣又有胸懷,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自信又謙虛,既聰慧又善于表達的人; 一個追尋理想和興趣、終身學習和執行、深諳與人相處之道的人; 一個能夠從思考中認識自我、從學習中尋求真理、從獨立中體驗自主,從計劃中把握時間、從表達中鍛煉口才、從交友中品味成熟,從實踐中贏得價值、從興趣中攫取快樂、從追求中獲得力量的人; 一個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的人; 一個“擁有選擇的智慧”,并用智慧選擇成功的人;
一個最好的自己。 * * * * * *
我深信,讀者無法理解的說教或難以產生共鳴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讀者接受的。在年輕人看來,發生在成功者身邊的故事最值得學習和品味,最容易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如果說我的寫作還有某些特點可循的話,那就是,我更傾向于用縝密的邏輯和真實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說教)來闡釋成功的秘訣。雖然這本書不是一本自傳,但是在本書中,也有許多發生在我身上的有意思和有價值的事情。 我把這本書獻給我深愛的祖國,獻給渴求進步的青年一代。因為我深信: 惟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樂,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中華民族才能夠擁有更加輝煌的未來。 我把這本書獻給我高齡的母親,并謹以此書紀念我敬愛的父親。這些年來,父母的教導我時刻牢記在心,父親希望撰寫《中國人未來的希望》的遺愿也時刻在鞭策和鼓勵著我。但愿此書能實現父親的遺愿——中國的青年一代不正是父親所說的“中國人未來的希望”嗎?! 在這本書的寫作、編輯和出版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熱情的鼓勵和無私的幫助。在此,我要感謝黃勇、李朱、周虹、王詠剛、賈蘭和陳燕玲為完成這本書所做的工作,感謝凌志軍讓我采用他書中的部分案例,也感謝在這一過程中所有曾給予我幫助和鼓勵的人們。 |